从童年成人父母三角关系构成人的一生愿
2022/10/20 来源:不详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pf.39.net/bdfyy/zjft/150622/4643029.html
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的著作《人间游戏》里说到,赢了游戏,输了自己,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几乎在任何方面,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不好,却更善待别人,而“我不好,你好”这个人生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更严重的情况,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忽略美好的时光,这种活法看起来很容易让人抑郁,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被不好的力量影响,无法掌控人生,这让他们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罗伯特.戴博德所著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里讲到,受害者游戏处在悲伤的“儿童型状态”,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好的人最极端的行为是“自杀”,但也不全是,在英国,“自杀”是年轻人最主要的死因之一。
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在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而“孩子”是成年人的父母。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而儿童如何释放愤怒?从最强烈的叛逆、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依次排开由强到弱的最后的厌烦情绪,是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演变成“适应型儿童”的所有行为里,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通常这是孩子在权威之下无法随心所欲才做出来的反应。成年人或许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利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的道理,说白了,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的反应。而“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这描述的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好的哪一类人,他们会玩游戏去证实这一点。这个坐标的人总需要攻击或者谴责别人,这些施虐者利用任何时机来制作让他们这么做,可内心的施虐者是谁呢,是“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中的“挑剔型父母状态”,这些人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
当然,有时候他们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说些诸如“我比你更心痛”或“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但大部分人都能听出这是虚情假意。关于这类人的心理状态,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他们从不会抑郁,为什么呢,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是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处于“父母自我状态”心理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自我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可能有人问什么是“父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就是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处在“父母自我状态”的人身上,还会有其他的行为表现,每个人都会有“父母自我状态”它所表现在每个人身上有所不同,随着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到大父母的价值观、道德观影响着自己,比如父母是一个对自己特别严厉的人,总是去斥责你没有做好一件事或者否定你,希望你下次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考试虽然是班级第一名,父母觉得你没有发挥好,还能更好,父母就把你批判了一顿,希望你下次考试一定要拿全年级第一名才是最好的。随着你的长大成年之后,你开始步入社会工作,你自身的“父母自我状态”中的其他行为表现形式“挑剔型父母”的影响很深,并不是会跟父母一样复制他们的“挑剔型父母”去批判否定身边的人,也并不是你没有“父母自我状态”了,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比如批判自我、折磨、否定等方式给自己判刑,让自己做什么事情都觉得自己做不好,把任何没有发生的事情都想得特别糟糕。
从儿童、成人、到父母,这三角关系构成我们一个人的一生,而只有“成人自我状态”是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况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处于这种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成人自我状态”让我们更理智们思考当下的状态,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只要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在“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父母自我状态”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只有当我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更好地了解自我,因为只有在哪个时候,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反驳,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还是我们选择了悲伤,责怪是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好像你最喜欢待在哪个状态里。但一个人处在“成人自我状态”的人,可能会有自我恰当的行为。
以上的观点是通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获得的知识,成年之后,你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其他表现形式挑剔型父母)、还是“成人自我状态”那个占比跟多一些呢,欢迎留言探讨你现在心理的状态是属于什么状态呢?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成人自我状态”。关于作者:巴扎幺女,一个生活在南疆故乡和南江家乡姑娘,在家中排行最小所以叫幺女。希望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洞察问题的深度看本质,给你带来意外收获,原创不易,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