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寻找自我的旅程伯恩的身份读后

2023/7/25 来源:不详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64402.html

***

前段时间刷完《谍影重重》一、二、三部,听说原著小说更带劲,于是也找来看,也就是这部《伯恩的身份》。

我总的感觉,小说并非那么惊艳,但我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阅读过程,却出卖了我的感觉。

相较于电影,小说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故事。或者更准确的说,电影将小说改编成一个全新的故事,只是我先看电影,再读的小说。

两者最大不同,我认为有三个。

第一是女主,小说里女主角的人物构建更细腻丰满,反观电影里,我感觉女主完全为衬托伯恩而存在。

第二是反派,虽然文字相较于影像,可以渲染更多的细节,特别是心理描写,但小说里虚拟的强大反派让我感觉没有电影里那种真实感。

第三是现实性,因为年代原因,小说成书更早,所以电影的现实感更强一些,这个是客观原因,没有办法。

但重要的不是不同,而是相同。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我认为它们都有一个同样的内核——寻找自我。

主人公因为失忆,而失去自我,他不断战胜各种困难,挫败各种敌人,逃脱各种陷阱,采取各种手段,从地球一处跳到另一处,归根结底,都是一趟寻找自我的旅程。

那么伯恩找到了吗?他的答案是什么?

经过一番努力,伯恩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也找到了自己的记忆。但我认为,他的自我,在很早之前,便已显现。

我们或许应该审视一下名字、记忆和自我之间的关系。

1

名字是自我吗?这世上有很多同名同姓的人,而且一个人也可以改名换姓。如此说来,名字并不能代表自我。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同我一样得出否定的答案。

那么记忆是自我吗?这回我猜会有不少人迟疑。一个人失去记忆,忘掉自己的过去,忘掉自己是谁,就是丢掉了自我。这么看来,记忆应该就是自我了。

但记忆其实是很复杂的。

伯恩失去了记忆,但他还能看书读报,他的一身特工本领也还都在,难道这些不属于他的记忆,不属于他自我的一部分吗?

回想过去,我很难记起幼年的事情。读书之前的记忆只有几个模糊的片段,就连小学的记忆,也是断断续续,充满不真实感。

我想大多数人都同我一样。我们的大脑不是硬盘,无法精确的记录发生的所有事情,而是会丢弃大部分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都是不同程度的失忆症患者。

倘若记忆就是自我,那么那些丢掉的记忆,就是我们丢掉的自我吗?恐怕绝大多数人不会认同这个答案。

作为真·失忆症的伯恩,他的情况又有不同。在失忆前,他接受了某种心理手术,被改造成一件「价值三千万美元的武器」。

也就是说,早在失忆之前,伯恩就以某种方式非常彻底的失去自我。他的失忆,并不是导致他失去自我的原因,反而是开启他寻找自我旅程的契机。

电影里有一个细节,被称为教授的杀手在接到刺杀伯恩的命令前,正在房间陪女儿。被改造成武器后的杀手,依然保有以前的记忆。一个人的记忆,并不足以让他抵御心理操控与洗脑。

被传销组织洗脑的人,记忆并未受损,但观念已经发生难以逆转的改变。在我看来,观念、三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禀性和本心等等抽象概念,是一种高级的记忆,或者说记忆的抽象,相比一般的记忆而言,更接近我们谈论的自我。

我在前文所说的,这趟追寻自我旅途中很早便已显现的伯恩的自我,就是他本性中的善良。

2

有很多次,伯恩想要停止追寻,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禀性如何,那么以前的名字,以前的人和事又有什么关系呢?为何不就此重新开始?

看上去完全可以,但实际上,没有身份的本心,也是不完整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交并不仅仅是一种活动,而且是人得以塑造的唯一方式。

前面所说的,名字和经历,当然不能和自我划等号,但它们也并非与自我毫不相关。相反,它们的关系很紧密,相互缠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总处于实时互动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我不赞同人性本善,也不赞成人性本恶。

婴儿从懂得「妈妈」的含义,知道自己的名字开始,加入人类社会的大家庭,在与周遭环境的不断互动和反馈中,他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

社交塑造着他的本性,而他的本性也影响着他的社交。这就是我说的缠绕与实时互动。

与其说人的自我在本质上是他的本心(这是我内心希望的答案),不如说人的自我是他对自己的定位。一个缠绕与实时互动中的,因而是不断变化的,但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平衡点。

(好吧,我自己也感觉有点绕)

当这个平衡点被打破,或者说定位崩塌,人不得不重新找到这个点,因为他会一直处于困扰之中,直到重新找到定位,达到平衡。

作为杀手的伯恩,处于某种虚假的平衡之中,虽然是假的,但好歹是个平衡。然而失忆揭开了这层虚假的面纱,并抹去了所有社交数据,让他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于是他走上了寻找自我的旅程。

3

有人说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

长久以来,我都想法设法反驳这个观点。但我现在不这样做了,因为我发觉绝大部分事物(如果不是所有事物的话),都是幻觉。

幻觉没有什么不好。当然这是题外话。

但我要说的,是人对于自我稳定的幻觉。自我是不断变幻的,事实上所有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但我们就是能感觉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且似乎一直都是这个样子」。

作为幻觉的坚定拥护者,我现在知道,这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世界本来的样子。一边是缠绕和实时互动,一边是高度抽象,世界因它们同时存在而存在。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连圣人也要经过很多年才真正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这场实时互动本身就是一趟旅程,虽然不都是如伯恩那么惊心动魄,在地球各大洲之间东突西撞,但对很多人来说也算波澜壮阔,至少对个人来说,充满各种史诗时刻。

是的,我是说每个人,每时每刻(至少很长一个时期),都处于这趟寻找自我的旅途中。

很多小说,电影,故事,都表达了这个主题。所有成长的故事都是。故事里的人物历经艰辛,最后达成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什么,都是一种对自我的升华与认同。

哪吒与敖丙,千寻与白龙,小马哥与子杰,还有赛车手张弛,莫不如此。

题图:手机拍摄的某种不知名的三叶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5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