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灌输面临怎样的机遇怎
2025/7/2 来源:不详灌输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又是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法论,更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犹如双刃剑,一方面,载体的多样化革新灌输载体,信息的海量化丰富灌输内容,传播方式的去中心化提高灌输对象主体性;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交互性动摇灌输主体的主导地位,娱乐性弱化灌输对象的理性思维,圈层化离散灌输的话语空间,开放性混淆灌输的教育环境。对此,技术赋能、队伍赋能和灌输对象媒介素养赋能是解决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所面临挑战的应对之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理论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灌输是从非自发性角度获取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强调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无法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从外部进行灌输。因此,“在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灌输,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据此,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通过启发与引导,增强人民大众的阶级意识和思想政治觉悟,以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为主要目的的宣传、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本质上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这为我们指明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在本质上是讲道理。一方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它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一个被实践不断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本身蕴含的无尽理论魅力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只要把马克思主义讲清楚讲透彻就能说服人、掌握群众;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是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既发挥灌输主体的主导作用,又调动灌输对象的主体能动性,使其自觉接受、践行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是原则和方法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大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但人民群众无法在头脑中自发产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因此成为理论武装群众的原则和必要遵循。相对于自我教育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又作为一种方法而存在。
自我教育强调内因决定外因,重视自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正好与此相反,强调外部因素的促进作用。内外因彼此依存,二者不可偏废。一方面,自我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为基础和前提,没有外部灌输自我教育无法实现;另一方面,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成功的保证,离开自我教育,灌输目的难以达成。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兼具世界观和方法论双重意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完整、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是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统一。灌输服务于阶级统治具有鲜明的强制性。
通过灌输将统治阶级的思想转化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思想无疑体现了其内在的强制性。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又具有非强制性。在这里,我们要注意区分灌输的强制性和强制性灌输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灌输的强制性与意识形态相关联,体现灌输的阶级性,是其固有特点。强制性灌输则是一种生灌硬输的非科学方法,与柔性灌输、非强制性灌输相对应。
“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因此只能采取启发、引导等非强制性方法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理论来源 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理论来源。灌输理论的形成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存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具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思想是灌输理论的思想源头,考茨基促进了灌输理论的初步形成,列宁是灌输理论的完善者和实践者。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灌输进行明确具体的表述,相关思想处于萌芽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灌输”的思想最早显露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考茨基对灌输思想进行了理论化论述,推动了灌输论的初步形成。考茨基明确地使用了灌输这一说法。为了反对当时盛行的伯恩施坦主义,反对经济派的自发论,1901年,考茨基在《新时代》上发表文章,对灌输论进行了比较完整集中的论述,认为社会主义意识的产生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之上;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意识无法自发产生而是外部灌输的结果。
至此,考茨基对灌输理论进行了直接地、条理化地论述,使灌输理论初步形成。列宁作为灌输理论的完善者和实践者,在同经济派的斗争中对灌输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在《怎么办》一书中,他针对意识形态灌输的必要性、灌输主体、灌输客体、灌输内容、灌输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
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这一理论指导了俄国的革命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科学性,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等人的灌输思想上实现了创新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灌输理论。总之,灌输理论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思想来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直接理论依据。
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灌输面临的机遇谁掌握好、运用好新媒体,谁就顺应时代潮流,掌握主动权。新媒体以有趣多元的载体、海量丰富的信息和平等互动的传播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载体革新、内容扩充及对象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与时俱进。新媒体时代载体的多样化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载体 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大众对新媒体的依赖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提供了现实条件。
一方面,新媒体多样化的载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线上线下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与新媒体相结合,实现了灌输场域的转向,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时空范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主要面向机关、学校内部群体,具有精英化倾向。
新媒体场域多元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既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活动要求灌输对象临场学习的不足,又能够很好地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需求,更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此外,通过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协同效应,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实效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进行线上线下信息的联合发布能够对舆论走向形成有效引领,增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三、应对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新挑战的对策技术赋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传播力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传播力要求边破边立,既要扫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网络领域的传播,同时又要扩大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灌输的传播力,通过占领网络舆论高地使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无地可占。依托媒体融合打造全媒体矩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渗透性。
全媒体是指“在信息传播中,通过融合采用文图、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综合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形态,针对不同类别、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终端的受众的不同需求,通过纸质媒介、广电网络、电视网络、互联网络、电信网络、户外媒体等多种渠道与平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融合传播的一种新的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与全媒体相结合时,全程媒体有利于拓宽灌输的时空范围,全息媒体有利于增强灌输的吸引力,全员媒体有利于扩大灌输的影响力,全效媒体有利于提高灌输的实效性。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一方面要在巩固好传统媒体的同时掌握好新兴媒体,另一方面,要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协调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之间的关系,通过打造全媒体矩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渗透性,使意识形态教育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顺应阅读习惯进行碎片化灌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持久性。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反复性,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具有持久性和长期性。碎片化灌输是利用新媒介的“碎片化”特点,针对受众的碎片化时间进行的灌输,它具有灌输时间零碎化、灌输内容碎片化、灌输方法精细化和灌输话语网络化等特点。
碎片化灌输能够很好地契合受众的零碎化时间,实现长期、持续的点滴教育,在耳濡目染和积少成多中施加影响。在灌输的频率和强度上,碎片化灌输要保持在合理阈限内,分清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政治生活和其他生活之间的界限,让灌输对象在舒适的状态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不能超过合理范围使人生厌。在灌输的时间上,碎片化灌输要通过大数据监控把握灌输对象使用手机的高峰期从而进行灵活的信息推送。
结语新媒体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大有可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正确把握、遵循新媒体运行发展规律,在创造性利用时代机遇的同时,积极探索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困境的对策,于变局中开新局,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优质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