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伯恩哈德穆勒深圳的绿色发展经验值得
2025/3/28 来源:不详编者按以“绿色引领,碳索未来”为主题的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于11月26日-28日在深举办,多位国际大咖与专家学者接受读特客户端专访,从国际合作、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等多角度分享绿色发展新路径,一起听听他们的“双碳”声音。11月27日下午,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卓越学者伯恩哈德·穆勒BernhardMüller在参加“加速迈向绿色碳中和城市论坛”后接受了读特融媒体记者专访。深圳国际低碳城的logo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让伯恩哈德·穆勒忍不住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美好的一刻。这是伯恩哈德·穆勒第一次来到深圳,他连用三个“veryimpressive”(令人印象深刻的)来形容此次深圳之行的感受。“我来到深圳之后所看见的事物都十分令人印象深刻,包括现在坐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采访,在低碳城看到了有关城市未来的项目,与各界专家代表一起了解中国在‘双碳’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我学习到了很多,也收获到了很多,我想祝贺深圳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就。”伯恩哈德·穆勒接受读特专访。读特融媒体记者魏丹摄“双碳”目标背景下城市如何“破题”?“要实现绿色的未来,就不得不讲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在伯恩哈德·穆勒看来,零碳城市应是清洁的、紧凑的、互联的城市。城市在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可以从四个方面突破:一是城市需要有更紧凑的形态,以此减少碳足迹;二是通过多式联运等方式进行交通方面的优化;三是打造高能效建筑,采用清洁能源;四是进行高效的废弃物管理,打造综合可持续的管理体系。伯恩哈德·穆勒强调,只有把这四个方面的举措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精密的数据、完善的计划和一体化的思维转变,才可以帮助城市实现“双碳”目标,比如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开发的“城市气候圈”就是很好的了解全球城市碳中和目标及进展的平台。“欧洲部分国家和城市已经经历过这样的转变,我们知道这个过程很有挑战性,但我们有信心看到更多中国城市实现绿色转型。”近年来,深圳逐步构建“15分钟生活圈”,为居民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并提出到年底全市个社区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基本保障类业态全覆盖。伯恩哈德·穆勒补充道,“15分钟城市和社区的概念正在被不断讨论及实践,像这样的举措在全球城市低碳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伯恩哈德·穆勒在“加速迈向绿色碳中和城市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主办方供图深圳的绿色发展值得让全世界看见对首次来深的伯恩哈德·穆勒来说,令他印象最深的是路上随处可见的电动公交车和出租车。“深圳是全球首个实现公交车全面电动化的城市,在这方面深圳做得非常出色。”伯恩哈德·穆勒表示,深圳有清晰和综合性的低碳策略,在碳排放监测监管等方面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在相关环境监测报告里也看到了亮眼的成绩。“当然不只是深圳,很多中国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武汉也有类似的举措,在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等领域的投资投入也在不断增强,总体来说,所有的进步都是惊人的。”但伯恩哈德·穆勒认为,许多中国城市的低碳实践案例在“传播度”上还能走得更远。“中国的城市发展里有许多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世界上很多地方可能还没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些好的做法应当推广到全球平台。”合作+人才共同走进城市绿色未来“中国一些城市的面积大小可能与很多欧洲的国家相当,甚至更大。”伯恩哈德·穆勒解释说,无论是从体积规模还是组织架构来讲,中国对城市的定义和欧盟对城市的定义并不完全一样,二者面临城市绿色转型的挑战和处理挑战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那么中欧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哪些合作机会?伯恩哈德·穆勒指出,中国和欧洲的科研机构在低碳减排、城市规划等方面可以继续深入合作,以实践为导向,搭建更好的合作平台,通过不同维度的比较信息、组织信息和交换信息,让双方有机会互相理解、碰撞出新的想法。在教育合作领域,伯恩哈德·穆勒早在年就与中国高校开始联合培养人才,中国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表示,通过交换或其他教育项目可以让中国青年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地的发展,再结合自身的背景去找到一个更适用于中国城市的解决方案。“青年人才也应该多和从业者对话,了解各地各组织正在做的低碳实践,比如这次的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如果可以开放给学生参与,让他们也加入到国际交流当中,那是再好不过的了。”伯恩哈德·穆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