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妈妈在山庄地里割玉米杆,掰玉米棒的一

2023/2/11 来源:不详

作者:张志刚

今天上午,我去东旮瘩咀上推洋芋,在经过山庄地里的时候,看见妈妈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割玉米杆,抱玉米杆,我知道,他在收拾玉米,把这些玉米杆子上的棒棒儿一棒棒的摘下来,放在尼龙袋子里,用架子车推到家里。

然后,用镰刀把这么大一块地的玉米杆子,一根根的割掉,再放在不挡路的地方,抽时间把它们拉回家里喂牛。看着她一瘸一拐的走路背影,我心理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失落。妈妈这一辈子真的很不容易,太累了!

于是,我把自己推的一辆手推车停止路边,走进了这块地里,帮妈妈抱起来了玉米杆。

唉,做一个农民,真的很不容易,每天都要不知疲倦的干活。

对于收玉米,我亦喜亦忧,喜的是丰收了,一年辛辛苦苦种的玉米终于可以拿回家里了,忧的是这么多玉米杆,玉米棒怎么拿回家里?

记得十几年以前,那时候家里没有手推车,也没有架子车,全部靠人力搬运。当时,玉米杆是用绳索捆绑起来,用肩膀扛着回家的,而玉米棒棒,是装在尼龙袋里,也是用肩膀扛着回家的,那时候虽然非常辛苦,但是也没有如今这么累。

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关系吧,十多岁,二十岁的我和现在四十多岁的我相比,不论是在体力上,精力上,还是干活都激情上,信心上,勇气上都大不如从前。

那时候,只要爸爸,妈妈一句话,我就可以干一天的活,不管是什么脏活累活,我都乐意去干。

而今,干点啥却算起来了经济账,从内心深处琢磨,思量一下值不值,划不划算的问题,然后才去干。

或许,长期以来在庄稼地里干活,投入的化肥,种子,农药,农具,时间,精力,体力和每年他们经济收入不成正比的原因,导致自己和家人对种地越来越没有了信心,没有了力量,没有了希望。

这么多年以来,种地的经历告诉我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单纯依靠投入繁重的体力,花上巨大的成本和代价,想通过庄稼地早出晚归,辛辛苦苦,勤勤恳恳,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任劳任怨要想过上好日子,实在是太难了!

一家人一年下来,有吃得就很幸福了,至于脱贫致富,有点存款,积蓄,过上人人羡慕的好日子,那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首先,我家里种的地少,又很偏远,而且都在山上;

其次,传统上的小麦,玉米,菜籽,胡麻,洋芋这些农作物,投入的成本大,但是经济收益却很少,再加上受到气候,天气变化的影响,随时几场暴雨,冰雹庄稼就被侵害,被糟蹋了,而投入的那些成本,花费的精力却已经再也找不回来了!

正因为这个两个原因,我们村很多的年轻人都去外面打工,搞副业去了,留在家里种地的人,大多数一些六七十岁的人,七八十岁的人,就连四五十岁的人,很少有人专门留在家里种地为生。

当前,社会消费水平越来越高,物价也越来越高,如果一个青壮年留在农村庄稼地里种地从经济效益上说,非常不划算,不适宜,一年下来创造的经济效益和自己的付出完全不能成正比,成了一种资源浪费,人力浪费。

一家人除了吃饭,喝水,更重的是日常的花销,那钱都感觉不是自己的,好不容易通过种地卖玉米,撬小麦赚了二三百,三五百,没有想到在街道上一下子就花了一个精光,而且感觉啥也没有买到啊,当一双皮鞋动辄几十块,几百块,当一身衣服动辄几百块,上千块,当一碗牛肉面动辄七八元,一盘炒面动辄十几块的时候,那个钱感觉越来月不值钱,不敢花,不经花,让很多农民朋友显然了和我一样,不愿意上街买东西的尴尬,纠结,痛苦之中。

再加上如今的娃娃们都要上学,受教育,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还要考研,然后才可能就业,如此以来,大多数农民把自己从庄稼地里赚的一点点结余都投入到了孩子们的上学上,而作为中年人的我,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难处,孩子们上学要学费,花销,父母年龄大了,体力弱了也要生活改善,得想办法給他们时不时的买一只鸡,一只鸭,一条鱼,一些有营养的蔬菜改善一下生活。

当爸爸,妈妈,自己,妻子,孩子都有个头痛感冒,身体不适的时候,我要及时带他们去当地卫生所,医院,市级,医院去看病。

这个花销不是闹着玩的,虽然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但是那些报销比例都是很少的,医院必须要动手术,住院才行,门诊上的花销,费用是不报销的,医院那更不要说了,完全是患者自费就医,那些生活费,来回车费,医院前后的住宿费等等。

那数据的确是大得惊人的,让人望闻却步,甚至让人的心理产生了一种惶恐感,及时得了大病,重病,也不敢轻易去病的程度。

这样以来,作为一个农户,表面上是以种地为生,实际上是把种地慢慢转变为一些老人不甘心,也不放弃,通过劳动,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养活自己,甚至是消遣自己,方式自己,告慰自己,满足自己,从精神上还有物质上透露自己依然还是一个农民身份的方式体现。

作者简介

张志刚,甘谷县金山镇人,甘谷县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谷县作家协会理事,天水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自媒体人,网络直播人,自考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科、行政管理学本科学历。曾先后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内蒙古自治区总队第三支队服役,退伍后,曾在富士康科技、侨云科技、伯恩光学等公司担任过保安队长、安全主任、安全工程师及行政主管等职务,并独立承办过企业日报和月刊。期间,创作了许多乡村气息浓郁、体现民俗文化的诗词、散文和纪实文学,作品散见于《江门文艺》、《深圳特区报》、《晶报》、《南方都市报》、近两年以来,其回乡发展,在甘谷新闻网,天水广电网,天水圈子,天水城市在线,天水新闻网,天天天水网,甘肃文化产业网,甘肃书画网等报刊,网站发表过很多的作品,深受群众的喜欢。

作者照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3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