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经

2023/7/18 来源:不详

中科白癜风医院让天下无白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技生产力观的主要内容

科技生产力观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生产力观最为显著的方面,既包含着他们对科技生产力正效应的高度赞赏与肯认,也包含着他们对科技生产力负效应的无情揭露与批判。可以说,科技生产力的双重效应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科技生产力观主要内容的体现。

(一)科学是以知识形态为基本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科技生产力,既表现为以其物化形态——机器为显著特征的直接生产力,也表现为以理论知识形态为基本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而表现为理论知识形态的科技则构成了科技现实化、具象化的前提与基础,即科技生产力源于知识理论形态的科技。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同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

以理论知识形态而存在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最初表现为工人代代相传的生产经验和以加工技艺与生产方法为主的职业秘方,经过生产实践的不断检验,最终抽象概括为理论形态的客观科学知识。“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随着这种理论知识形态的科学用于分析物质生产过程、指导物质生产过程,其“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不仅直接催生了一系列机器的发明,也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科学管理与生产方法的科学改进。

在工业生产中,为机器大工业的形成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也正是由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的推动作用,“科学,人类理论的进步,得到了利用”,并体现在生产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所无法想象的。同时,通过生产实践的检验、生产经验的积累以及生产需求的扩大,又进一步促进了自然科学学科的细化与理论知识的探索、总结,为其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奠定了基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力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以知识的形式被生产出来,因而,“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最终总是归结为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索、总结也是永无止境的。所以,表现为理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始终蕴含着无穷大的潜在生产力,而这也就是当今世界各国致力于加强科学研究、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原因。

(二)“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道:“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既表明了马克思对科技之于生产力促动效应的肯认,也表明了马克思对科技革命意义的高度赞赏。究竟马克思是在怎样的意义上将科学视为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影响以及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两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一方面,所谓科学的推动作用,主要是指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因而只有充分认识科技的生产力促动效应,才能对科学的推动作用做出正确的理解。无论是表现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还是表现为直接生产力的科学技术,都是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要素而存在,都直接或间接地渗透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中,并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相融合进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首先,就劳动者要素而言,劳动者作为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统一。科技的应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武装了劳动者的头脑,提升了劳动者的社会文化智力水平与科学素养,也提高了劳动者本身的技艺水平,造就了一批素质较高、技能熟练的高级工人。按照马克思将生产力发展最终归结为脑力劳动的观点,被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劳动者相比简单劳动者而言,必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具推动作用。

其次,就劳动对象要素而言,科技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消除了劳动对象短缺、单一化对生产力发展的限制。不仅丰富了生产劳动对象的种类,为消费市场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也推动了一系列产业部门的诞生与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工业生产的规模,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与供应链。

所以,马克思指出:“应用自然科学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这个原则到处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最后,就劳动工具要素而言,劳动工具的变革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直接体现。科学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工农业生产劳动工具的简单落后状态,实现了劳动工具由手工工具向以机械力、蒸汽力为动力来源的机器的转变。

随着工业生产发展对科技的迫切需要,自然科学在19世纪再次取得了重大理论突破,因而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时代。电磁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成为19世纪最为重大的理论成就,催生了以电气使用为标志的产业革命,进而一系列以电气为动力来源的机器得以发明与制造。它不仅使人类进一步迈入现代文明生活,也推动了新产业部门的建立与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可以大规模使用的新能源,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对此,恩格斯在致德国社会民主党成员爱德华·伯恩施坦的信中曾写道:“这件事实际上是一次巨大的革命。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利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使一切形式的能——热、机械运动、电、磁、光——互相转化,并在工业中加以利用……这一发现使工业彻底摆脱几乎所有的地方条件的限制,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说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必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而且非常明显的是,生产力将因此得到大发展”。

此外,科学技术还全面渗透到生产力的非实体性要素(如生产的管理、决策、教育培训等)之中,进而在正确认识自然规律与生产规律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决策以及对生产方法实现科学的管理和改进。科学技术通过实际作用于这些要素,可以间接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正是基于科学技术所蕴含的巨大生产力促动效应,所以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技术是不费资本分文的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等重要论断。

另一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科技生产力的论述,也高度肯定了科技所蕴含的革命性力量,即科技作为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推动了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构成了社会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的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以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是个体手工业生产。随着珍妮纺纱机等一系列机器的发明,劳动生产率成倍提高,原有的个体手工业逐渐被手工业生产所取代。

伴随自然科学理论的进步、市场需求的扩大,手工业生产方式又被以分工协作为技术机制的工场手工业所取代,进一步促进了劳动过程的社会化,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为新机器的发明与改进提供技术支持,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下的以人力为动力的生产工具日渐被以机械力、蒸汽力、电力为动力的机器所取代,形成了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建立了现代工厂制度并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正如马克思所言:“现代工业与现代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因此,科技的资本主义应用不仅创造了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也培养了推翻自身的革命力量。针对这一点,恩格斯也指出:“只有现代大工业所造成的,摆脱了一切历来的枷锁,也摆脱了将其束缚在土地上的枷锁并且被一起赶进大城市的无产阶级,才能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一切阶级统治的伟大社会变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自然科学技术“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5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