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容易崩溃的人,小时候都有这个经历
2022/7/12 来源:不详粉丝来信:
曾哥,我是你的铁粉,每天都看你的文章,也都有点在看。
我非常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别人焦虑,还能继续学习下去,而我却不行,只要感到一点点焦虑,我就会自责,你知道吗?就是深深的自责,痛骂自己,为自己感到羞耻。
原以为痛骂自己,可以让自己摆脱焦虑,可实际上,越是痛骂自己,越是从道德层面,批判自己,我就感觉,自己都这么差劲了,还学习个屁啊。
然后就放飞自我啦。
想请问一下曾哥,面对各种负面情绪,你会怎么做,据说成年人的情绪处理能力,和原生家庭,息息相关,是这样子的嘛?
请曾哥赐教!!!
曾少说:
在开始今天的干货之前,先说个故事。
小时候,家里非常穷,我也非常懂事,同学有新衣服,新本子,新书包,即使羡慕到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回到家里之后,对待父母,还是毕恭毕敬,没有任何怨言,更没有和父母说,想要这个,想要那个。
一次,天气酷热,我头一次鼓起勇气和父亲说:爸,我想喝绿豆汤,降降暑。
不说不知道,一说,就挨了这样的责骂:
喝什么喝,你热,别人就不热了啊!天天就知道享受,看看你现在的成绩都怎么样了?还不滚去学习。
任何一个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要说虚荣心,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小物质需求,而当他们提出来,有一些父母,就会立刻举起道德大旗,对他们进行各种批判。
把正当的需求,统统打上「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不听话」这样的标签。
如此一来,孩子慢慢就会习得:
原来自己有物质需求,是非常可耻的,原来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产生小情绪,也是极度可耻的啊,我是个好孩子,我不能有物质需求,我不能有情绪,不能给父母添堵。
知乎上有这样的一个问题:穷人家的孩子,什么事情让你感到最无力?
有人回答:
出生于穷人家,想要吃个麻辣烫,都要背负深深的罪恶感。
据曾哥的观察,情绪容易崩溃,情绪处理能力差的人,和原生家庭,有着密切关系。
当父母本身的情绪处理能力非常差,喜欢道德绑架别人,喜欢站在道德高地上,对别人进行各种指责和批判,不讲理性,不会逻辑思考。
那他们面对孩子提出来的物质需求,面对孩子出现的情绪波动,就只会说:
你是疯了吧,竟然会这样,赶紧给我安静下来,滚去学习。
这样一种处理方式,看似简单粗暴,能够快速解决问题。
可实际上,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教育孩子,去坦诚面对自己的物质需求,诚实面对自己的情绪,并且和它好好相处的机会。
孩子表面上是波澜不惊的大人,但不出事情还好,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如同惊弓之鸟,嗖嗖嗖地往下掉。
发来问题的粉丝,我可以很肯定的说,他之所以会那么容易崩溃,情绪处理的能力,之所以会如此糟糕,绝对和原生家庭有关。
正常的父母,面对子女提出来的物质需求,面对子女的情绪波动,会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理解」,询问子女怎么了,为什么会有这些物质和精神需求。
而不正常的父母,则恰恰相反,只要子女提出来的要求,不在自己的意想之中,不符合自己的认知,就特别喜欢「批判」,也就是喜欢用道德大棒,来进行打压。
那问题来了,面对子女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什么父母这么难以理解呢?
原因非常细思极恐。
不少父母信奉非常传统的育儿方式,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只有实行挫折教育,子女才能成长。
可父母不知道的是,一个人,如果长期遭遇挫折,长期被否定和打压,久而久之,他非但不可能健康成长,反而会患上习得性无助,郁郁寡欢,有些,还会患上抑郁症。
你和父母讲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他们是不想听的,即使听了,想要让他们改变,比登天还难。
当然,有这样的父母,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什么?
最可怕的,是自己明明不想要成为,父母那样的人,但潜移默化中,自己的一言一行,还是有父母的影子,等自己有了孩子,当孩子提出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你的习惯性反应,竟然是否定和打压。
那样,才是最最最最恐怖的。
穷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差劲的情绪处理能力,一代又一代的延续。
曾哥看过很多情绪管理类书籍,包括但不限于《情绪心理学》、《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无条件接纳自己》、《控制焦虑》、《焦虑症和恐惧症手册》等等等等。
这些书,确实提到了很多种情绪管理方法,但曾哥认为,所有的方法,都不如「静静地理解和接纳」,来的有效。
所谓静静地理解和接纳,指的是,当你察觉到自己内心深处,有物质需求,有负面情绪涌现出来的时候,不要打压自己,不要用道德批判自己,而是感受它,理解它,接纳它。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曾哥的内心,时常涌现出焦虑,因为怕写的不好,阅读量低,读者不喜欢。
如果是以前,只要意识到这些情绪波动,那可是天大的事情。
我会战战兢兢,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刷抖音和知乎,会打着缓解负面情绪的幌子,出去吃黄焖鸡。
但现在,我会认真感受它,哦,是焦虑,是心跳加速,是呼吸紧促;然后是理解,焦虑,每个人都会有,焦虑代表着我很在乎,看来,对于这篇文章,我相当在乎,并不想划水,这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
再然后是接纳,依旧可以带着它,继续写下来,焦虑你就好好呆着,等我忙完,我再好好和你玩玩。
正常的父母,会教育子女,正视自己内心深处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之所以会如此,是父母非常清楚,这些需求,是消灭不了,压抑不住的。
父母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也同样,遭遇过各种忽视和否定。
可贵的是,他们没有妥协,没有放弃正视自己内心深处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足够的反省意识,有足够的情绪管理意愿和能力。
这使得他们,虽然原生家庭,不是很完美,但最后,依旧能够陪着孩子,一同成长,一起成为更好的人。
情绪管理能力差,情绪特别容易崩溃的人,在没有改善之前,最好不要轻易结婚,因为你自己都不幸福,子女很难,不带有你的影子。
这很扎心,但却是一个血淋淋的事实,不得不面对。
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和启发。这是曾少最近写的干货:
最后提个醒
这些话,我犹豫了好久要不要发...
豆瓣9.3分,我在淘宝买了一本神书
今年最硬核的一篇文章,你千万不能错过
曾少贤一份鼓励,一份认可!